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娘在兒不老

筆者:吳東權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子女們散處海內外,難得見面,所以每次聚晤,都很歡愉,唯獨看到孫子輩的體型,內心卻難免暗自慨歎;孫子都長得這麼大了,我自己怎麼能不老? 的確,歲月不居,青春難駐,眼看子女都已步入中年,而且均已為人父母,可是在我的記憶中,好像子女依然幼小,我自己則仍舊年輕,幾十年的光陰,似乎「水泉冷澀弦凝絕,凝絕不通聲暫歇」。 幾周前,次女文蕊自美回臺,在臺同窗好友邀約頻繁,有時到深夜未返,我和老伴禁不住憂心忡忡,亮燈等候,一直等到她進了家門,才安心就寢。女兒惶惑地說: 「我已經四十歲出頭,不是小孩子啦!你們用不著這樣操心啊!」 說的是一點也沒有錯,女兒已經不是從前的小女生了,可是我們怎麼總是把她看成小女孩呢?不要說是四十出頭,即便是五十、六十出頭,在我心中仍然覺得她還是跟小時候一樣,並沒有甚麼變化。 奇怪的是,我一直把子女當成小孩看待,而自己卻感覺年歲已老,大有日薄崦嵫之慨,這年齡的「代溝」怎麼會越來越寬呢? 沉思多年,最近才悟出箇中奧妙,原來是「在父母的眼中,子女永遠是孩子」。因為我發覺到,每年回福建老鄉去探親時,母親對我的態度,顯然依舊停留在六十多年前的情境,還是把我看成是個十來歲的小男孩。 母親出生於民前三年,十八歲和父親結婚,二十歲生下我。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的次年,十七歲的我就跟表兄渡海來臺。不久,大陸易色,兩岸隔絕,音訊不通,一晃半個世紀,母親在家鄉歷盡艱辛,堅忍卓絕,終能熬到兩岸恢復來往,再看到她的兒子。這時,雖然母子均已老邁,可是在母親的心目中,她的兒子,依然只有十來歲。 所以,每年我回鄉時,總是像小孩一樣依偎在母親身邊;她用手撫摸我這已經光禿的頭頂,又扯扯我的耳垂,按按我的肩膀,有時還擰一把濕毛巾替我洗臉。沒有講話、不用詢問,從她老人家那手指的移動間傳遞了陣陣深沉的、溫馨的母愛,讓我感受到無法形容的歡慰,好像時光驀地倒退了五、六十年,我又恢復成十幾歲的少年,沉浸在甜蜜的回憶之中。 抬頭注視母親那張乾癟的臉龐:挺直的鼻樑依舊,祇是雙眼已經深陷,白內瘴使她的視力不佳;小巧的嘴形如昔,祇是口中的牙齒巳經全部掉光。 不過,母親雖瘦,腰幹卻挺得筆直;外表雖老,行動卻非常俐落;我從憶海中,想去「捕撈」母親年輕時的容貌,可惜始終無法完整浮現,令我深感自責和愧疚。 但是,我知道在母親腦幕中映現的兒子,一定還停格在少小離家時的形貌,雖然我現在已經將近八十歲,在母親的心目中,仍舊祇有十七、八歲,就好像我也一直把自己的子女都看成還沒有長大,是一樣的心情。 好高興,今年四月,趁著二女兒文蕊返臺之便,帶她回到福建去看看祖母,讓女兒也看看她的老爸在她的祖母面前是多麼年輕乖巧;讓女兒也體會一下,子女在父母的心目中,是永遠不老的。(點閱次數:975)